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传统文化

徐唯辛作品讨论会在上苑艺术馆成功举行

时间:2008-06-30 10:03:18 来源:中国艺术投资网 编辑:中国艺术投资网 阅读: 手机版

  徐唯辛作品《历史切片》讨论会纪要

  时 间:2008年6月20日

  地 点:上苑艺术馆展厅

  主持人:徐唯辛

  人 员:徐唯辛、郭 盖、程小蓓、蒋 浩、程美信、刘文进、徐忠平、姜 靖、庞智卿、阎 锋、赵木头人、付小明、文俊杰、李 蕤、姜志平、张广辉、董长健……等

  (根据发言先后排名)

  整 理:张振蕾


研讨会现场

  徐唯辛:感谢程小蓓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把《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作品的创作和展览情况用幻灯放谈的方式给大家介绍一下,能跟诗人和驻馆艺术家坐在一起讨论这个作品我感到荣幸。那我们就边看幻灯边谈。大家随时可以插话。

  《历史切片》这个说法来自四川诗人钟鸣。他来工作室参观时看到正在创作的这个作品后大为感动,说从目前当代艺术的大环境里看这个作品感觉很朴素,是去类型化的作品,像历史的切片。我喜欢他这个说法。文革是个漫长庞大的东西,与中国的每个家庭都有一定关系。在这个大历史背景下,作品里的每一个人物又有他自己的历史、形象和故事,他们之间有区别又有某种联系,把这些经过我选择具体的人物放在这十年历史中考虑,就像一个个历史的切片,这样的许多个切片组合起来,构成了我心中的文革史。所以我就把今天这个座谈会的话题叫“历史的切片”。

  我是艺术家,也是老师,还是艺术学院副院长,是典型的体制内人士。但这个叫做《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的作品不太像体制内艺术家的作品,因为看上去和主流不合拍。说到不合拍,这里有个证明:这两本关于这个作品的画册,说是民间出版物,说“难听”点就是“非法”出版物,因为没有书号,体制内的出版社没有哪家敢接手出版,同样,也没有一家官方美术馆敢接纳这个展览,所谓非主流也许有这个意思。我认为非主流是当代艺术的重要品质,艺术家要保持一种独立精神,保持作品的批判性,这样的作品当然不会被体制内的系统所容纳。其实这是我非常骄傲的一点。

  这里先给大家看看我早期的作品,我1987年获首届中国油画展优秀奖,然后慢慢走到现在。“85新潮展”就是在我身边启动的。当时我在浙江美术学院读研究生。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端期,我刚从新疆来考进浙江美院,看到如火如荼的85新潮美术,眼花缭乱,也受到了很大刺激,觉着十分新鲜,而且还跃跃欲试。我当时也在自己的作品里尝试一些新元素,也干过在画面上营造玄虚的气氛之类的名堂。现在看我的那些尝试真是幼稚无比,因为我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现代艺术,也不明白自己从里到外就是一个后农业社会的人,没有任何现代意识。我在作品上试验了一个阶段,找不到北,就又回到了老路子上,继续画我熟悉的边疆题材。《饢房》就是我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当时30出头,技术不错,画了个大场面,获了奖。

  再从反映环境问题的《酸雨》(1999)一路走过来,2000年我开始考虑文革题材的创作,遇到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新路经。我尝试了一些办法,请大家看幻灯片,这几张作品就是那个时候的,跳不出老套路,没有什么意思,没有美术批评的价值。文革是中国的大问题,题材当然重要,但不是说你只要表现这个题材作品就能成立,没有新形式的作品不管是什么题材,有时也可以称作垃圾。我很清楚这点,所以重要的不仅是内容艺术家的态度,重要的还有艺术。

  在文革题材的创作没有突破的情况下,我2003年开始表现农民工,代表作是《工棚》。当时中国矿难不断,我发现煤矿第一线的采煤工基本都是农民。从视觉效果考虑,表现矿工更好。因为矿工的脸很黑,很刺激。有一次我在电脑屏幕上看数码照相机里工人的脸庞,突然想要是把工人黑色的脸放到超大,效果也许更好。我立刻就画了四五幅,参加了一个联展,展览效果不错。

  大家看这幅肖像作品中矿工的脸为什么如此可怕?这个作品的名字叫《被烧伤的矿工》,肖像的原型是在河北一个私人煤矿偶然碰到的。他几年前在一次煤矿爆炸中被瓦斯严重烧伤,因为农民没福利劳保,伤好后不得不继续下井挖煤。刚遇见他时我也不知道怎么画,之前我在构思的创作还是老套路——大场面。后来开始画工人肖像了,忽然想到了这个人,就又去那个小煤窑找他,因为他的形像能够说明中国煤矿工人的处境。大家看,他右边的耳朵烧没了,鼻翼、嘴唇也烧掉了,因为眼睑被烧坏,他的眼睛一直在流泪。

  为什么我要特别说这些大尺寸的工人肖像呢?是因为这些肖像与我后来构思《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的过程有密切关系。我就是在整天考虑肖像创作的时候,突然将肖像与我一直考虑的文革创作联系到了一起。我还记得灵感降临的那一天,当时的感觉真像灵魂出窍。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从来没有人以具体的超大肖像和文本来切入这段历史。

  这是《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作品展在时拍的一些图片。肖像是这样排列的,M前边是L,那个人姓骆,是个知青。第三幅姓蒙,是我的一个朋友。这个作品里我选了很多普通人的形象。第四个是聂元梓,非常有名,郭盖先生知道。后面是彭德怀。这是张志新的妹妹张志慧,这是田家英,毛主席的秘书,有说自杀的,也有说是被杀的,是个谜。这个展览的每一张肖像旁边都有一个简历文本。

  这是董浩,年轻人都知道,是中央电视台儿童节目主持人。这是巴金,60年代的一个形象。这是卞仲耘,是文革中第一个被打死的中学校长,是被女生打死的。这是顾准,被称为中国第一代思想家。

  这是张春桥,这是吴晗,吴晗也是个历史学家,还是当时的北京市长。

  这是华国锋、姚文元。江青肖像我画了三个,江青实际上挺好看,我选了她最有风采的形象。我并不喜欢江青,但人格上尊重她,不想在肖像上丑化她。四人帮我都没丑化,包括所谓“叛徒”林彪都画得很客观。

  我的意思是这样的,作品里的形象虽然是客观的,但这些形象经过我的选择和排列并列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关系,产生了一种张力,观众在这些巨大的熟悉和陌生的肖像之间走动的时候,在读肖像的简历文本的时候,脑子就会思考问题。

  这是徐友渔、丁东、杨东平。这个作品也引起了思想界的关注,影响超出了美术界……..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