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民俗

季羡林书画被盗事件透着暧昧与炒作 不应被圈养

时间:2008-11-11 11:23:33 来源:中国艺术投资网 编辑:中国艺术投资网 阅读: 手机版


季羡林

  最近几天,有媒体披露,季羡林北大家中的书画被盗,一时间,沸沸扬扬。事件扑朔迷离,有人怀疑是赝品,有人指认是真迹,莫衷一是。

  不管如何,这一新闻事件最终都指向了北京大学:“季羡林遭秘书‘虐待’,北大干什么吃的”、“‘国宝’的‘宝’被盗,羞煞了谁?”、“季羡林的可怜处境”、“国学大师为何遭此‘礼遇’”……种种不利于北大的言论,接踵而至。

  只要是北大或清华,即使是芝麻绿豆点大的事,都会惹来许多媒体的追逐,这仿佛成了一个定律。就这件事来说,同样如此。媒体报道称,季羡林得知这件事,说,“小事一桩”。但是很多人的愤怒,依然远甚于理智;情感的宣泄,远甚于真相。唯独鲜有人会想过,这极可能是一起新闻炒作事件,因为它的新闻源是有问题的。

  最初的新闻源,应该是10月30日的北京青年报的《季羡林家中藏画流落拍卖市场?》和南方日报的《季羡林私人藏品未授权流向拍卖市场》。前者主要是山东大学教授张衡的讲述,后者主要是新华社记者唐师曾的讲述。而唐师曾的讲述也主要来源于张衡的讲述。

  换句话说,季羡林藏的书画被盗,唯一的线索来自于张衡的口供。我并不怀疑记者的道德操守和职业素养,但从新闻的角度来说,这里存在两大疑点:第一,这些画没有通过鉴定真假,仅凭一个局外人的一面之辞,一些人就草率下了结论;第二,当事人季老也没亲自验证,所以他只能表示“两三年前听说过”。但是,被一些媒体转述成:季老“承认”家中的字画被盗。

  到底季老家的书画有没有被盗,市场上流传的是否为真品,既然当事人自己也没办法确认,那么就应该是公安机关的事情了。北京大学也表示,已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季老的书画进行核对清理,真相应该不远。我们也暂且不表。

  我想说的是,这么一个漏洞很多的新闻报道,为何却在随后的演进中,成了不言自明的结论呢?除了一些人专爱盯着名校的鸡零狗碎外,至少还可以做以下两层意义的解读:

  第一,季老成了新闻媒体争夺的资源。即便季老公开请辞他头上的“大师”称号,但他的一言一行,仍成为媒体追逐的方向标。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体现了人们对知识和长者的尊重。但是,类似“奥运会开幕式上把孔子抬出来”的断章取义,为了一些小事频频去医院探访、求证、打扰,或者请求题词题字,表面上是尊重,实质上是对一位90多岁老人的欺负与伤害。你不可能企求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每一句话都是清醒之语,更不应将之当成金玉良言。你也不可能要求这样一个人老人,能跟你们去辩论与反驳。

  第二,季老成了高校争夺的资源。盗画事件中,最为暧昧的一个人,是来自山东大学的教授张衡,因为,主要的信息都是他对外公布的。而他特意强调,自己向北大反映相关情况,却数次被置之不理:“北大的事,你管那么多干嘛”。而且他还披露,季老希望从山东大学挑选秘书。他也在一些博客和论坛对北大“揭黑”。这些话或许半真不假,但反过拉,却暴露了他以及他背后的山东大学,难脱与北大争夺季羡林之嫌。

  这么一个事件,再次证明,季羡林在媒体、公众、高校中,已经被符号化了,而且不断地被抢来抢去。所以,人们经常笑谈,季羡林养活了一个出版社,养活了一个研究所,也养活了包括媒体人在内的一群人。唯独,他个人是被空洞化了。

  我承认这是文化人的魅力与应得的奖赏。但是,我更想说,放过他吧。因为在很多人心中,所尊敬的,欣赏的,是那位曾经一如既往地穿着中山装,在未名湖边,悠闲散步的长者季羡林,还有,跟在身后的那只猫。

  归根结底,他不过是一个长者,一个退休教师,不应该承载超越他自身的符号功能,也不应该当成熊猫圈养起来。这对于国家,对于个人,都未必是一件好事。

  在最近媒体关于季羡林描述中,我只觉得一句话可信:“我想回北大的家。”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