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民俗

民间宝贝九成赝品 六类“专家”搅乱市场

时间:2021-02-20 09:41:15 来源:中国艺术投资网 编辑:中国艺术投资网 阅读: 手机版

  从央视的《寻宝》到北京台的《天下收藏》,再到河南台的《华豫之门》……眼下,“鉴宝”栏目出现于各大电视台的周末黄金档,并创下收视率新高。

  “这些栏目对‘收藏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古玩商会鉴定委员会主任王立军说,近年来,他与一些鉴定专家随《寻宝》栏目组,走进全国五六十个城市进行民间寻宝,受到热情追捧。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收藏爱好者们兴冲冲地捧来的数十万件“宝贝”,经专家鉴定,90%以上是赝品,部分赝品竟然还有所谓“鉴定机构”或“专家”出具的“真品”鉴定证书。

  民间收藏为何赝品泛滥?王立军认为,鉴定市场混乱是最主要的原因,突出表现为鉴定法规制度空缺、鉴定行政监管乏力、鉴定机构设置无序、鉴定资质认证混乱、鉴定方法手段不全、部分鉴定专家的水平和道德修养不高。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规范鉴定市场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专门监管鉴定市场的行政部门,各地的鉴定机构有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开的,还有博物馆开的、拍卖公司开的、个人开的,良莠不齐。

  有人曾对北京的鉴定机构明察暗访,发现一些单位挂着名牌专家的幌子,“坐堂”的通常是普通工作人员或外聘“专家”,其资质值得怀疑;鉴定方法有靠眼力的,也有靠仪器的,很少两者兼而有之,鉴定结果势必存在差异,让藏家无所适从;而且鉴定价格从上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水分很大。

  当然,最让人痛心的是部分鉴定专家的水平和道德修养不高。王立军把不称职的专家分为几大类:一是理论型专家,只会写书、讲课,眼力不行;二是“极左型”专家,通常在博物馆工作,认为好的东西都在博物馆里,民间不会有,所以见一个“杀”一个;三是老好人型专家,最怕得罪人,见什么都说好;四是腐败型专家,只要给钱,什么都好说;五是“复合型”专家,即眼力又差、又腐败。

  此外,还有一类是滥竽充数型专家,包括在位或退位的业界领导、已故业界名家的弟子(多是冒充)或亲属以及上过几天鉴定培训班的混混儿等。这些专家到处“走穴”,大把捞钱,甚至有人还为一些专拍假货的拍卖公司“掌眼”,成批开具鉴定证书,使众多藏家上当受骗。

  “我有一位朋友花巨资买文物,开了1500张鉴定证书。结果,他买的东西都是假的,追悔莫及。”王立军说,“专家是市场的最后一道防线。专家一乱,中国的收藏事业就没有希望了!”

  国有瑰宝、民有藏家、鉴有诤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期待着如此三全其美的盛世早日来临。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