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传统文化

“合成时代”新媒体大展:美术馆里的“科技展”

时间:2008-06-10 16:34:27 来源:中国艺术投资网 编辑:中国艺术投资网 阅读: 手机版

范迪安馆长讲话

  历时长达两年的筹备酝酿、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文化项目之一、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新媒体艺术领域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开创意义的“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终于在六月于中国美术馆热辣登场。

  6月9日下午,本次新媒体大展于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除了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策展人张尕外,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上海证大艺术馆馆长沈其斌、上海美术馆馆长李磊、阿拉里奥画廊尹在甲、瑞士文化基金会皮耶斯·克努索等专家和各方人士出席了开幕仪式。

剪彩现场

  本次展览展期从6月10日至7月3日。

  目前最大规模正式新媒体展览

  中国美术馆奥运年的重中之重

  本次新媒体艺术大展有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新媒体艺术家携作品参展,其中年纪最大的是已80高龄的蔡文颖先生,而最年轻的艺术家则仅仅26岁,年龄跨度可谓非常大,这也更突出本次参展作品的多元化,无论是从材质媒介的运用上,还是从对于科技的理解上。本次展览也是正规美术馆层面目前为止世界最大规模的一次新媒体艺术展,无论是旧金山博物馆还是惠特尼博物馆举办过的类似展览,都无人能出其右。

  本次展览的内容也不仅限于中国美术馆内布展的作品,还包括与皇城艺术馆、阿拉里奥画廊举办的多个独立的活动联动,以此形成对于主题文化更多层面的交流和融汇。并且还将有中国美术馆与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画册,集会诸多探讨学术前沿的论文与本次展览作品的介绍于其中。

  本次展览将使用中国美术馆4500平方米的室内展厅,布展范围覆盖整个美术馆建筑的一层,室外还将有大量空间用于展品布置,美术馆前方最显著的便是著名的作品“气流声场”。展场布置是由荷兰的先锋建筑公司Nox/Lars Spuybroek承担设计,内部布置规划打破传统展览狭隘的参观习惯,完全以一种更新颖的形态将作品呈现给观众,充分发挥新媒体艺术注重互动性的交互理念,使观众身临其境。本次展览中国美术馆所投入的资金要远远高于前些阵子曾火爆京城的敦煌艺术大展,是今年中国美术馆展事的重中之重,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展览

  艺术展?游乐场?娱乐与学术的平衡点

  四大主题,多样阐释,以科技批判科技

  美术馆一进门,便看到仿如骨架一般的巨大装置,不停发出“滋滋”的噪音,不知道还以为是什么设备出现故障的声音,其实这个便是“无所不在”主题之下的一个作品,由荷兰艺术家埃德文·万德·海德带来的声音装置“气流声场”。

  本次展览共分四大主题,即“身离其境”、“情感数字”、“现实重组”和“无所不在”。四大主题的作品,其探讨核心分别在于四个不同的问题,“身离其境”在于讨论人与自身的关系,“情感数字”在于讨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实重组”在于讨论人与现实的关系,而“无所不在”在于讨论人与社会的关系。

  美术馆一楼大厅,鲜艳的“信息漩涡”盘旋矗立在那里,让每一个路过的观众都被吸进得伫足而立。而犹如CS游戏一般的“物体B vs”和好似驾驶太空船游戏一样的“北京加速器”摆放在一起,让人犹如走入了游戏厅一般。

  蔡文颖先生的作品“双泉·北京”处在昏暗的房间一隅,自上方层层滴落的水滴与四面闪动的灯光,伴随着声音的闪烁,通过频率的调整,形成了好似水向天上流的视觉效果,暗暗贴合作品的本旨“上善若水”。

地书

  徐冰先生的作品“地书”现场,四台电脑分别两两一组,每组的两台用一面印有地书示例的白色墙面隔开,电脑上打开的是“地书”的聊天软件窗口,墙面两侧的人可以通过软件,用中文或者英文输入内容,而电脑会将其转变成“地书”的语言,符号标志,发送给对面的人,无论双方是操着何种语言,最终用于交流的都是同一种符号组成的“世界语”,这也便是地书的意义,只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的人,就能读懂“地书”的文字。“天书”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因为所有人都看不懂;“地书”对每个人也都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看懂。

  在“主观重述,项目C”和“十六只鸟”的展览区域,则地面变得崎岖起伏,犹如到了室外山坡。曾出现在CIGE2008上的许仲敏的作品“云”也出现在了本次展览之中,现场的观众都在猜测着作品究竟是实体的还是光影的。而现场最让人感觉惊奇有趣的,莫过于“生动的厨房——快乐的21世纪末”这个作品了,看似平常无奇的厨房布置,所有的家具器皿竟然都像闹鬼一样会自己忽然动起来,而其中一个花盆更是独自走出了该作品的展览区域,到走廊间四处溜达去了。

  观众犹如漫步在游乐场之中,新奇趣味不断,然而这也带出了本次展览的一个问题,就像去年的“大声展”一样,娱乐性是否会淡化学术性的存在?

  对于这个问题,策展人张尕先生表示:“这个要考虑展览的展场设计,因为大声展有它自己的目的,它就想做成一个这样的东西,就想在一个公共空间里做这样的事情,它想打破传统的概念,它有自己的考量。作为国家级美术馆这样一个大的场地、非常正式的场面,从正式感上可能就会使观众自然地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展览需要观众的介入,但介入的本身过程里面要产生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感就是够保持观众对展览有比较严肃的态度,在娱乐的这一面之后体会到严肃性。我觉得现场看一下就知道这里不是科技馆,作品本身也不一样。虽然都是带有很强的技术性,但是从你看到作品那一刻就知道这不是科技馆的技术层面和新产品的展示空间了。”

  当然,对于本次展览的意义究竟是学术性大于娱乐性,还是娱乐性反客为主,关键还是在于观看展览的观众自己。张尕和范迪安也曾谈到,新媒体艺术关键在于观众的互动与介入,以科技为媒介来批判科技自身,对于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利弊理解,关键还是看观众个人理解,观众得到的体验会是五味杂陈,见仁见智的,展览的成功等待着观众的参与。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