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民俗

中国当代艺术进入“院士”品牌时代?

时间:2021-01-29 10:16:51 来源:中国艺术投资网 编辑:中国艺术投资网 阅读: 手机版

  看来永远不要相信“中国当代艺术玩的是寂寞”,这不,现在玩的最新集体游戏已从“包飞机”得瑟到当“院士”了,建议开心网直接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开出一块空间出来,将“偷白菜”改为“偷院士”,可能更能刺激中老年知识分子和白领朋友们的肾上腺素……

  这个本来不需要折腾的初冬,实际上却是非常的折腾,中国当代艺术还是在属性上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貌似非常当代形式上也非常波普的定位,只不过过去是艺术家个体对社会现实做出波普之类的艺术反应,而当前是有关部门对艺术家个体也做出了政治波普般的邀请,算是互为当代艺术了一把,当然问题也由此而发,换了一个最新马甲的中国当代艺术,又将引发怎样的价值取向讨论?……

  由市场价格近100亿人民币的艺术明星们组成的“中国当代艺术院”——恐怕要被媒体列入今年10大艺术新闻的事件,深深刺灼了人们眼睛的同时,也让这个冬天来得很早的艺术界有了最新最汶川地震的话题。

  大伙的脸往哪搁——寻找剩余价值

  艺术发生的情景条件先后变化同样都在北京,从早年令自己和别人都无比郁闷的地下北漂状态到了被体制被妥协的院士,中国当代艺术这块泥巴,终于狠狠地摔成了百变金钢,然后无比骄傲地说,“我们终于可以玩转于体制内外”。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冬天史上最为奢侈的一场寓言,也可以直接看作是一场豪华的利益秀。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就这样在转眼间自觉的抹去最后的遮羞布,你很难想象这样一批曾经以先锋和叛逆形象成为艺术时代的宠儿,如今却为了一块红地毯互相以后现代主义的方式集合,高调成为“院士”,他们连候选人这一关都不用通过就直接到位了。

  这样的院士既没有通过“海选”也并不代表目前绝大多数艺术家的想法是非常没有民意的,也是对当年批评家和策展人鼓吹他们的最大嘲讽,别忘了著有《后现代主义的幻象》特里•伊格尔顿这样提示某些助推艺术家成为今天的“院士”的所谓著名批评家们,“也许对最新流行的无论什么东西抱有一点怀疑态度总是可取的:今天激动人心的真理是明天的陈腐信条”。这批院士们可是当年视独立为己任的批评家、策展人的不二人选的“真理”,甚至牺牲了多少其他同时代艺术家的利益,而成就他们今天的舞台,可是艺术家们却偏偏唱了这样一出无间道的戏,从今往后批评家们的脸往哪搁呢?这也是这次“院士”提出的最直接的问题,批评家和艺术家是不是需要建立约束力或者信用契约?

  前卫艺术批评家赖以生成的社会现实土壤被这样一次突发事件彻底的铲平,22个院士连一个哪怕哼一声和拿点质疑眼神的“钉子户”都产生不了,只能证明岁月沧桑,“人非物非”了——而失去了中国当代艺术身上曾经最为可贵的社会想象,难道批评家们这么多年进行的用艺术修复社会的阐释工作都属于自我的癔想吗?难道中国当代艺术谜底就是以这样一种形式被揭晓了吗?难道这样一个非常讨巧的定位是准确的吗?难道多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院”要证明这样一个简单的转化题:当代艺术其实是基于社会的巨大现实实际上是伪现实,是不是也同步证明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伪先锋,伪批判,伪现实对抗等等伪字当头的系列产品?

  难怪王林反应强烈且那么疯狂而直接的批评行为艺术了。这还算好的,如果对这样一件事情批评家们没有足够的批评,我想应该可以涉及到道德层面的讨论和追问了。

反馈